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

認識小黑蚊

小黑蚊入侵臺北,應加強環境清潔與防蚊事宜!


小黑蚊資訊

小黑蚊的本名:臺灣本土的吸血性昆蟲「臺灣鋏蠓」 俗稱:     小黑蚊、黑微仔、蚊微仔、小金剛等。

幼蟲棲地
潮濕、有光照,且孳生需光合作用的藍綠藻、綠藻等藻類的土壤地表,如:竹林、花圃、花台、綠地、菜園、邊溝、邊坡、樹下等。
成蟲棲地
成蟲交配後,雌蟲會在人群活動頻繁的光影交界處,等待吸食人血,如:樹蔭下、走廊、涼亭、庭院、遊樂場及廟口等。

防治方式
1.  外出穿鞋襪長袖褲 小黑蚊除了體型小,約 1-2 mm,吸血的口器更是短,僅 0.2 mm,因此一般衣 褲布料的厚度,即可阻擋小黑蚊口器穿透吸血。
2. 小黑蚊習性低飛,飛行高度約 1 公尺,因此成人被叮咬的部位多位於小腿、手 肘、手臂等;而孩童的皮膚裸露處,則皆需加以注意。
3. 戶外活動時保持移動人在行進間不會被小黑蚊叮咬,因此前往小黑蚊高密度 地區時,讓身體持續處於移動的狀態 (: 走路),避免停下休息、佇足聊天, 可降低被小黑蚊叮咬的機會。

環境清除
1.   清除藻類使用刷子或高壓水柱等方式,清除貼平 表面的藍綠藻或綠藻等藻類,而非體型細小的苔蘚植物。
2.   抑制藻類孳生種植密生草種,如: 韓國草、蔓花生等,抑制土壤表面藻類的生長。
3.   抑制藻類孳生清除不必要的棚架、竹籬、荒廢竹林等,可增加通風保持乾燥,有助於減少藻類孳生,以降低幼蟲與成蟲密度。

出沒時間
1.    溫濕度是關鍵小黑蚊全年發生,適合的溫度為 18~32℃,太冷、太熱或風太大,都會降低小黑蚊的活動。一年中,又以春雨過後,到秋季末最為嚴重,冬天相對較少發生。
2.    高峰時段小黑蚊在白天時段均有可能吸血,尤其以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是小黑蚊吸血的高峰期,應儘量避免外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